
要说规划,2500万人口的大上海从来不缺。
从最早的大上海规划开始,
上海带有“大”字的规划一直就不少。
大虹桥规划、大东方规划、大吴泾规划、大张江规划、大临港规划等等。
反正只要是和大字相关的规划,总能吸引大众的眼球。
因为一个大字,总是可以让买房人激动起来,开发商的广告吹起来,如此一来房价才能涨起来。
就在上个月,上海又出了一个“大”规划。
这次泼天富贵给到了宝山,“大吴淞”命运齿轮开始转动了。
上海市规划局、宝山区、浦东新区联合发布了——《大吴淞地区专项规划》。
我看到一众网友都在欢呼,终于轮到宝山崛起了。
以前是宝山区自己一个人玩,这一次宝山联合了浦东、杨浦、静安三兄弟,来组团画大饼。
他们说,这可真是2024年度,上海最大的饼了。
到底这一次的四区联合打造的大吴淞是不是大饼呢?
1、亮点
仔细看几十页的规划之后,我发现还是有很多亮眼地方的。
比如,
在行政区域上,这是上海首个突破行政边界的重点地区专项规划。
这在上海市区级规划中,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。
之前上海跨区合作的规划,只有国家层面的大虹桥、临港等规划。
这一次的大吴淞规划,确实搞了把大的。
再比如在人口规模上,100万的人口目标也不算是画大饼。
大吴淞除了新江湾城以外,包含的多是刚需板块,
比如:宝山的淞宝、杨行(大部分)、张庙、淞南、高境(大部分)、静安区的彭浦等
100万的人口缺口应该不大。
说到人口100万,
我突然想到,五大新城的人口目标除了松江新城是110万,其他四个新城也都是100万。
宝山,这是要把大吴淞搞成,上海第六大新城呀!(宝山主城的新城)
再比如,在空间规划的目标上,提出想要重振吴淞口,也算是深思熟虑。
吴淞口的位置独特,做好投入和规划,未来是有机会打造成绿色地摊发展的样板区的。
我看到宝山区长,在记者采访的时候豪言壮语:
前三十年,上海发展看浦东,
后三十年,上海发展看吴淞。
颇有一种,赌上宝山全部家当,奋力一搏的意思。
2、担忧
豪言壮语,谁都能喊,但大饼变大了,落地岂不是更难了?
毕竟,在规划面积上,大吴淞的“大”字,名不虚传。
之前的吴淞副中心规划里面,吴淞创新城面积不过才25.3平方公里,比黄浦区面积大一点。
但这一次是上来就翻了4倍,直接干到了110平方公里。(这还不包括新划入的水域面积)
和五大新城对比的话,虽然比不上嘉定新城,但是比青浦新城要大了20平方公里,相当于39个前滩的规模。
这样一看,还真要为宝山捏一把汗。
现有的吴淞本来就拆迁缓慢,规划落地更慢。
人均GDP 总是倒数的宝山,哪来的底气搞更大的规划落地?
这个担忧,不仅仅我们有,宝山自己也明白。
官方也直接说了,宝山确实有难处。
由于工业历史遗留问题,吴淞的老旧厂房众多,开发效率很低。
官方给出的数据是,大吴淞有75%的土地,产出效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。
再加上重工业污染的问题,宝山的城市界面一直是铁锈带风格,很难吸引高新企业入局。
尽管吴淞从2000左右就开始关停并转一些企业,但是污染问题和产业升级困难重重。
正因为难处多,前些年的宝山,才总是火烧眉毛一般乱建设。
一会搞吴淞,一会搞顾村,一会搞南大的。
东搞西搞,也没见有拿得出手的成果。
3、落地
这一次的大吴淞规划,看起来好像是宝山更大的饼。
实际上,这一次的规划的落地可能性反倒变高了。
首先,宝山学会了团结力量。
2月份,宝山区除了推出大吴淞计划,还推出了另外一个吴淞江-蕰藻浜专项规划。
这个规划也可以看做「一江一河」规划的翻版。
大吴淞也要搞世界级滨江水岸,宝山知道不能只靠自己。
除了拉来江对面的浦东,一起建设未来的滨江绿地以外。
宝山还把青浦、嘉定拉过来一起建设自己的母亲河——吴淞江-蕰藻浜。
最终的形态,吴淞口会成为艺术景观带和滨江水岸的交汇地。
我说这次的宝山,真是下了血本的。
这样一算,宝山实际上是找来了五个兄弟来帮自己一起搞建设。
再也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了,这次的宝山学聪明了。
其次呢,宝山的交通枢纽地位已经确立。
杨行的上海宝山北站2027年就要开通了,规模在8台18线,建成后会成为北上海枢纽。
无论是在副中心规划、南北转型规划,还是大吴淞规划中。
杨行的交通枢纽位置,都是摆在重要位置的。
高铁宝山站未来是要和国际邮轮母港相互联动的,要形成上海北部水、陆门户枢纽。
一个负责搞国内大循环,一个负责搞国际大循环。
大吴淞蓝图里的宝山站、吴淞新中心、邮轮港,是三足鼎立之势。
杨行附近的宝山高铁站也确定在24年开工建设了。
这是大吴淞规划里面,最有确定性的工程了。
再加上,未来的18号线、19号线的加持,北上海的陆运交通,会再上一个能级。
4、不急
除了拉来5个兄弟帮忙和宝山站的加持以外,
让大吴淞规划更容易落地的原因在于:宝山似乎不再心急了。
这一次官方也说过,大吴淞目前的主要任务还是打地基。
先治理好环境,建设景观带,改变铁锈带的风貌。然后,再进行招商引资。
这是发展理念上的根本转变。
宝山已经从胡子眉毛一把抓转向了:慢工出细活,集中力量重点突破。
我想,这个重大转变主要有两个因素。
一个是,开发南大板块的成功经验。
这几年宝山一直在集中精力建设南大。
这里可是花了10年才拆迁完的,如今好不容易有了点起色。
临港集团操刀的南大智慧城, 核心双子塔已经封顶。华润投入70亿的万象城也在稳步建设。
在南大的建设中,宝山颇有点愚公移山的精神。
这也正是大吴淞规划要落地成功所需要的。
第二个,南北规划的减负,也给了宝山慢下来的机会。
南北规划,给宝山25年的要求是:GDP只要及格就好。(达到全市平均水平)
宝山需要腾出资源和时间,来加快引进高新技术产业。
争取在25年,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十三五增长3倍。
加上这两条,大吴淞规划的落地可能性就又增加了不少。
5、写在最后
以往,大家吐槽宝山最多的就是规划执行一塌糊涂。
这一次,真的希望,宝山能慢工出细活,一定要做好落地的建设。
既然都把五个大兄弟拉过来了,也想建设100万人口的第六大新城。(尽管听起来有些掉档次)
宝山的大吴淞,只能成功不能失败。
希望这条路真的能成功,
真的可以实现:
前三十年,上海发展看浦东,
后三十年,上海发展看吴淞。
